乡村振兴,电力先行,农村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。电力为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(资料图片)
精益运维,提升供电可靠性
夏日里的新密市米村镇拐峪村,绿树掩映、山峦叠嶂,宁静的盘山公路、与山顶缓慢转动的白色风车相映成趣。
8月2日,拐峪村村民侯书智的养殖场外,身穿红色马甲的新密市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正为其检查电表箱,排查设备隐患。
“养殖场开十来年了,现在养了120头猪,天热的时候,冷风机直接就可以打开,也不用担心跳闸了。”侯书智谈起电网改造后的变化,颇为感慨。
拐峪村地处新密市米村镇西北部,属省级脱贫村,共有6个村民组,4.6平方公里的浅山丘陵地带,分布着267户1118位居民。
新密市供电公司米村供电所副所长刘鹏伟告诉记者,以前的拐峪村,只有两台变压器,村里的电经常跟不上。
2018年,新密市供电公司为拐峪村及周边6个村架设10千伏线路,从110千伏柿树湾变电站引来电源。截至2022年,拐峪村里的高低压线路设备、低压用户表箱全部改造完毕,变压器增至10个台区,其中8台公变,总容量为1135千伏安,2台专变,总容量200千伏安。
“现在拐峪村的电力充足,村民们农业生产、生活用电都有了保障。”刘鹏伟说。
据了解,为提升供电可靠性,新密市供电公司开展电网精益运维,建立全天候24小时台区客户断电预警走访机制,主动联系客户开展运维服务工作,确保“服务呵护全方位,断电监控无盲区”;梳理老旧表箱更换需求,并在用电高峰期开展电力设备红外测温、超声波检查、用户端电压监测等。并对拐峪村开展电力线路违规搭挂专项治理,保障村庄内线路安装整齐有序,全面提升乡村供电能力,进一步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。
村网共建,助力乡村振兴
近几年,河南省持续打造“老家河南”这一文化旅游品牌,加快发展乡村旅游。伏羲山下、溱洧河畔的新密,旅游资源丰富,自然生态优美,多年来,一直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和培育。伏羲山下,一条长达6公里的旅游道路,不但连通了周边8个村庄,还与多个景区紧密相连。
李月两口子的农家院就在上山的一条小路上,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拐峪村村民,农家院在此经营了多年,夏季空调用电负荷问题,曾是他们两口子最头疼的事。
“客人多的时候,最怕空调掉链子,几个房间的空调同时开,电压就扛不住了。”李月说道。
近几年,随着村里电网改造升级,这一难题总算得到了解决。“我们用电上有啥事,一个电话,供电所的人就来了,服务好得很。”
乡镇(街道)和城乡社区治理效果实不实,直接影响百姓生活。据悉,2021年以来,国家电网开始探索“村网共建”模式,增设便民服务网点。
“村网共建”就是将乡镇供电所负责的供电服务业务纳入属地乡镇、村(社)综合服务范畴,构建国家电网基层供电组织与村级组织融合的“村网共建”电力便民服务体系,完善农村基层供电服务网络,解决村务治理和电力服务问题。
新密市供电公司依托“村网共建”电力服务点,每月4次到服务点开展用电咨询、信息查询、电费缴纳、票据领用、停复电通知等“一站通办”服务工作,把供电服务延伸到最末端,推动与村委共商共建,与村委发展相结合、与供电服务相结合、与民生服务相结合。
今年以来,开展家中电器设备安全排查、低五保入户走访50余次,落实低保五保户电费减免政策和用电优惠政策落实情况,多次开展安全用电、节约用电、网上国网APP宣传等活动;助力“三夏”工作有序开展,帮扶人员主动摸排拐峪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基本情况,针对留守老人家庭,驻村书记深夜协调收割机协助开展小麦夏收工作,“村网共建”显成效。
郑州已有400个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
截止目前,郑州供电公司400个“村网共建”电力便民服务点和7个“村网共建”示范点均已正常开展工作。深入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,供电可靠率、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 99.96%、99.93%。加快供电所作业“线上化、工单化、绩效化”,实现标准型供电所全覆盖。新建5个乡村电气化项目。同步做好全市8000亩高标准农田、2000亩高标准“菜篮子”生产示范基地配套电网工程建设。
记者了解到,为提升农村地区电网建设水平,郑州供电公司在县域新建、改造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座,新增变电容量16.3万千伏安;加大民生实事等配网重点专项项目资金投入。截至7月12日,配网工程投产率已到64.5%,投产102项,大幅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和供电可靠性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