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记者近期走访发现,少数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,为调研而调研,简单应付,不注重调研实效。有的将写报告等任务甩给被调研者,有的在问题选择上专捏“软柿子”,还有的只求“交卷”完成任务。专家认为,这些“应付式调研”,不是为了发现真问题、真解决问题,对推进实际工作成效不彰,亟待整治。(8月14日 中国青年网)
从要求下级交报告的“甩手式调研”,到专攻老问题、不碰新问题的“偷懒式调研”,再到求量不求质的“交卷式调研”,这些为调研而调研的“应付式调研”,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,更污染了奋斗精神,带偏了实干节奏,实乃本末倒置,违背了调查研究的初衷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
试问,如此“华而不实”的“应付式调研”为哪般?归根结底,“应付式调研”不仅能轻松完成上级交办的调研任务,更能为工作业绩增光添彩,营造工作扎实、业绩突出的假象,增加“业绩值”,博取“印象分”。而“应付式调研”背后,实则是“伪敬业”“伪实干”,是作风病现了形,更是一封公开的“举报信”。
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“应付式调研””背后,是“对上负责,对下敷衍”的扭曲政绩观在折腾,更是调研考核重形式、轻实质的形式主义埋下的根。个别地方甚至打造了“经典调研线路”和“盆景调研点”,不论什么调研主题,都在同一线路、同一说辞,满满的套路背后,是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的“折腾”,拉响了加强监管的警钟。
治顽疾还需下猛药。根治“应付式调研”,重在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发挥头雁效应,调研不打招呼,考核不走过场,深入基层“摸清民情”、深入一线“了解民意”,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,更要始终坚守“问题导向”和“结果导向”,把准民生之脉、找对解题之方、解决群众之困,树起重实绩、重实干的风向标,才能让干部身心沉下去,解决真问题,让群众得实惠。
事实上,“应付式调研”暴露的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“真问题”,不是一个“黑色幽默”,值得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、自查自纠、引以为戒。杜绝“应付式调研”,需要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和动态的管理体系,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调研工作机制,将调研进度、过程、成效进行公开晾晒,让调研成为解决问题的“金钥匙”,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(王鸣镝)
关键词: